6 月 10 日,法國參議院正式通過《反快時尚法案》
這項法案針對「超快時尚(Ultra-Fast Fashion)」所帶來的環境衝擊與市場不正義提出規範,主要對象包括大家熟悉的 Shein、Temu 等平台。
這項法案包含幾項關鍵內容:
- 禁止超快時尚企業投放廣告
- 對不符合環保標準的品牌收取每件商品 10 歐元起跳的罰金,最高可達商品售價的一半
- 要求品牌揭露產品的環保標籤與生產資訊
- 對「極速販售」品牌定義門檻,未來將由歐盟審查
法國政府強調,這項法案不只是禁止,更是要「劃出界線」:什麼是我們要限制的消費模式,什麼是應該被保護的永續經濟。參議院的說法是,他們希望保留本地、平價、且創造社區價值的品牌,同時限制無止境的拋棄式販售邏輯。

❝我們需要的,真的是「更快、更多」嗎?❞
在這波討論中,我不想一味批判所有超快時尚。因為工作關係,我也必須時常關注潮流與風格趨勢。低價、快速上架、追趕話題、視覺吸睛......等這些特質與 TikTok 以及 IG 的演算法完美結合,也讓很多年輕人能用可負擔的價格買到「看起來像名人」的造型,這都是導致超快時尚迅速發展的原因。但問題也很明顯:當購物變成「創作內容」的一部分,我們是否還有機會停下來,思考「我真正需要什麼」?TikTok 上的「開箱」成為一種標準的時尚迷因。一件衣服是否「適合」、「耐穿」、「有質感」似乎都不再重要,最重要的是:它能不能在 30 秒的影片裡吸引注意、累積點讚。人們不是在買衣服,而是在買一個「出現的瞬間」,然後迅速被遺忘。

「快時尚」與「超快時尚」之間的分界
很多人會問:快時尚不是早就充滿爭議了嗎?為什麼現在法案是特別針對「超快時尚」
這裡我用幾個關鍵字來說明差別:

簡單來說:快時尚已經夠快,超快時尚則是極限加速版,將所有問題推到臨界點。
演算法與「消費成癮」:這不只是時尚問題
很多研究已經指出,超快時尚品牌不只是加速生產、也加速操縱消費者的心理。當我們滑 TikTok 時,那些演算法不只是推薦「我們可能喜歡的東西」,它們在觀察、記錄、預測,然後主動出擊。Shein、Temu、Boohoo 等品牌的大數據後台會根據消費者的行為數據,即時設計與上架商品,以「永不錯過」的速度滲透每一個行動裝置。這些品牌花在演算法開發與行為監控上的資源,遠遠多過在產品本身的設計與品質。

作為消費者,我們可以怎麼做?
老實說,當你的購物慾被激起時,要完全不被這種行銷策略吸引很難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衝度購物,尤其是當你開始想要以購物來彌補其他不滿足的情緒時,更容易進到這類超快時尚的迴路當中。如果你已經發現自己也陷入該情境中,或許你可以:在下單前多問自己:「我會穿超過 5 次嗎?」嘗試追蹤慢時尚品牌、創作者、關注利用重複配件做搭配的風格人物,而非只是單純在介紹不同的流行單品。練習建立自己的風格語言,而不是每天追逐當下的流行,把重點從「買什麼」轉回至「我可以如何運用我現有的東西去重新搭配?」
並非要你永不消費,也不是泛指所有便宜的東西品質都不好,而是邀請你多停留 3 秒,想想你買回來的衣服的旅程,它從哪裡來?未來會往哪裡去?以及它對你的幫助與影響力?

並不是反對價格親民的時尚商品,價格不會完全的反應在它的設計或是材質上。但我希望這些商品被製造出來,更多的是能是永續、負責任、延續性與被珍惜的。在這場關於「超快時尚」的風暴中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批判而已,就算現今歐洲立了法案,一時之間也不會對於這類的企業與行為有明顯得改善。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,慢下來,更清晰的去感受衣服與你的關係,漸漸地就能慢慢地改變這個社會與世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