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義大利著名的奢侈羊絨品牌 Loro Piana 因為被爆出供應鏈中涉及非法移工、低薪、超時工作的剝削情況,被法院強制司法監管一年。這是義大利法院近兩年來針對第五家奢侈品牌啟動類似措施。Loro Piana 的回應是:這些不法狀況來自下游分包商,品牌方事前並不知情,已在24小時內切斷合作。只是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懷疑,當一件售價數千歐元的服裝,是由每小時僅拿4歐元、每週工作90小時的勞工完成的,這還是我們心中所嚮往的「高品質」嗎?

Loro Piana 的供應鏈剝削事件,並非孤例,過去兩年間,包括 Dior、Valentino、Armani 等知名品牌,皆因類似問題相繼被義大利法院介入監管。Valentino 旗下的 Bags Lab 工坊也被查出類似剝削行為。更早在 2024 年,Dior 與 Armani 便已遭監管,主因同樣來自供應鏈外包失控與勞動人權問題。

所幸部分品牌已展開改革:Dior 與 Armani 在 2025 年初成功提前解除監管,並啟動高風險供應商抽查制度與內部稽核;Dior 更承諾五年內提供 €200 萬補償剝削勞工。Valentino 則導入第三方稽核與供應鏈資料庫管理,防止勞工住宿工廠與無保護合約的現象再次發生。這些案例無疑警示我們:即便是最頂級的品牌,也無法迴避供應鏈中的倫理考驗。
高級品=善良與永續?

我們過去常說:「寧可多花點錢,買品質好、背後有價值的品牌。」先前也有討論過快時尚的話題,大多數快時尚都代表著剝削與浪費,相對奢侈高級品就像是象徵道德與永續。 但這起事件卻狠狠地提醒我們:
👉 即使是極具聲譽的高端品牌,也有可能無法掌控複雜且層層轉包的供應鏈;
👉比起快時尚,高級品的利潤空間更大,讓壓榨的動力與沉默的空間也更深。

原來我們花幾萬塊買的,不一定是良知,也可能只是包裝得更精緻的剝削。針對「高級」的本質,或許我們應該要重新來探討,它不該只是價錢與光環,而是:
生產過程是否尊重勞動者的基本人權?
是否透明公開地面對問題與改善?
是否有意識地對待每一個與品牌共生的人?
作為消費者,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?

也許我們無法每次都查清品牌背後的供應鏈,但如果你也在意這類的議題的話,我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去主動瞭解:這個品牌是否有公開的第三方稽核報告?是否曾主動回應過社會責任與改善承諾?它所宣稱的「價值」到底花在哪裡,又有多少真的回到製造者手中?
當我們願意多去關注並選擇支持那些「從原料到門市」都透明的品牌時,也代表了我們正在好好的運用著屬於消費者的選擇權,緩慢而堅定地改變整個時尚產業。